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专家解读《决定》

元描述: 专家解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重点分析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以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措施和未来发展方向。

引言:

2023年7月21日,备受瞩目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文发布,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该决定明确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强调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这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为我们思考如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为了深入解读《决定》精神,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就当前深化改革面临的新形势、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措施以及如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问题进行了探讨。黄群慧的专业解读和深入分析,为我们理解《决定》精神,把握未来经济改革发展方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如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经济改革发展过程中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等新挑战下,如何才能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黄群慧认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突出问题导向,聚焦解决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提升经济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水平,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1. 应对新形势,深化改革: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例如:

  • 供给侧挑战: 人口总量和结构加速转变,给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潜在增长率带来新挑战。需要以人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要提高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尤其是面对数字技术发展给创新发展与绿色、协调和共享发展提出的新挑战,要求打造以数字经济驱动的、兼具高效率和包容性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 需求侧挑战: 面对外需下降、投资需求不可持续的挑战,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提高居民消费水平。需要通过收入分配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占比和居民收入劳动报酬占比,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真正激活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形成直接提升人民福祉水平的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更加有效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2.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具体包括:

  •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推进能源、铁路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形成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共进”“共强”“共优”的共同发展格局。
  • 健全数据等新型要素交易的基础制度: 推动数据、低碳等各种新型生产力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围绕着数据、知识、人才、专利等新型生产要素不断探索市场化体制机制,完善数据要素开发利用机制。
  • 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 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如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那么,如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

1. 分类施策,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 未来产业: 最具产业不确定性、原始创新依赖性、技术路径颠覆性,但又具有未来战略决定性。需要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
  • 新兴产业: 需要制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 传统产业: 需要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2. 科技人才和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 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改革: 有效发挥社会主义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面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围绕着新型劳动者这个活跃的新质生产力要素,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积极引进、留住和用好海外顶尖人才,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
  • 构建科技人才和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机制: 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技人才和产业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培养更多既懂科技前沿发展趋势又懂产业创新发展方向的复合型人才,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探索“科学家+企业家+产业工人“的科技协同创新机制。

3.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创造不同所有制企业能够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有效合作的创新生态,推进国有企业“使命导向”的分类改革,强化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的原创性技术策源地、产业链链主的使命定位,积极探索国有企业长期主义的绩效考核机制和创新容错机制。
  • 畅通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 培育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的有效创新生态,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
  •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化体制机制: 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完善政策支持和市场服务机制,做好科技金融这篇文章,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

关于新质生产力,你需要知道这些

问:什么是新质生产力?

答: 新质生产力是指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驱动,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并能创造出更高价值、更高效益、更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产力。

问: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是什么?

答: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是科技创新驱动、知识密集、信息化水平高、资源利用效率高、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问: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意义何在?

答: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社会进步。

问: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答: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
  • 完善市场机制,促进要素流动

问: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哪些挑战?

答: 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

  •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 人才匮乏
  • 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
  • 市场机制不完善
  • 资金投入不足

问:如何应对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的挑战?

答: 应对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的挑战需要:

  • 加强科技投入,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 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鼓励科技创新
  • 加快人才培养,引进海外人才
  • 加强政策支持,引导产业转型升级
  • 推进市场化改革,完善要素市场

结论

《决定》的发布,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思考如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体系、创新发展模式,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未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将继续深化,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不断取得新进展。相信,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